认知障碍疾病专委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在这座历史底蕴深厚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魅力城市南京,由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认知障碍疾病专委会主办、南京脑科医院承办的学术年会暨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老年痴呆症诊疗进展学习班》于2025年7月04日-7月05日顺利召开。
开幕式
本次会议秉承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合作创新、转换应用”的宗旨,会议内容涵盖专家讲座、论文交流、壁报展示及新技术应用分享等多个板块。在专家讲座与论文交流环节,突出展示了认知科学前沿领域中的医工交叉创新、临床与基础协同研究、不同临床学科的交叉合作、个体化治疗策略及阿尔茨海默病全流程管理的最新进展。同时,大会设立了优秀论文交流发言及壁报展示环节,不仅呈现了认知障碍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也为青年医生与研究生搭建了展示才华、提升能力的宝贵平台,进一步推动了本学科的传承与发展。
本次大会由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冯异香监事长致辞拉开帷幕。冯监事长在致辞中指出,建设研究型医院应紧扣江苏省相关标准,系统推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以及科研与临床深度融合的体系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认知障碍疾病专委会作为学会在脑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脑科学研究与临床转化的重要使命。本次会议议题紧贴前沿、内容翔实,为从事认知障碍及脑科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协作平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在本次会议上进行了石静萍主委和尹奎英教授主编的《小脑和神经精神调控》新书发布会,该书重新定义了小脑的认知作用,系统剖析了小脑在认知、情绪、睡眠和神经调控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填补了国内关于小脑非运动症状方面的专著空白。
《小脑和神经精神调控》新书发布会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沈璐教授分享了认知障碍疾病的规范化分子诊断,聚焦于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检测、生物标志物筛查等手段,建立统一、标准化的诊断流程,提升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的早期识别率和诊断准确性,为个体化治疗和疾病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沈璐教授分享《认知障碍疾病的规范化分子诊断》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郭起浩教授分享了通过分析CPAS(中国老年人前瞻性纵向研究)队列数据,探讨大脑结构与功能变化如何影响认知、情绪及行为表现。研究结合神经影像、生物标志物和心理评估等多维数据,旨在揭示脑健康与行为模式之间的关联,为早期干预认知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郭起浩教授分享 《基于CPAS队列的脑与行为关系研究》
中国电科十四所人脑机实验室的尹奎英首席专家分享了关于SV-DC对神经系统的调控机制,作为功能神经干预的新兴方向,已经在癫痫的预测模型中得到应用。该研究尝试通过非侵入性方式调节神经网络活动,改善认知功能和脑部疾病症状,为认知障碍等疾病提供创新的干预靶点与治疗策略。
尹奎英教授分享《SV-DC生物物理场,功能神经干预的新靶点》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魏翠柏教授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分子影像研究进展和应用,聚焦于利用PET、MRI等分子影像技术对Aβ蛋白、tau蛋白等病理变化进行可视化检测,推动疾病的早期诊断与进展监测。研究进展展示了影像技术在临床筛查、风险评估及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为精准医学提供关键支持。
魏翠柏教授分享《阿尔茨海默病分子影像研究进展和应用》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潘晓东教授主要探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认知功能康复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认知训练、神经调控、多感官刺激等干预手段的应用。同时,强调康复效果的科学评估体系建设,如量表评估、神经影像与生物标志物指标,推动康复干预的精准化和个体化发展。
潘晓东教授分享《AD 认知神经康复进展与评价》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的赵辉教授集中解读权威专家对早期AD疾病修饰治疗的最新共识内容,涵盖治疗时机、靶点选择、药物机制与疗效评价标准。该议题强调以清晰诊断为前提,结合生物标志物与临床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路径,推动新型治疗药物在早期阶段的规范应用,为延缓病程、改善认知提供科学指导。
赵辉教授分享《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疾病修饰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石静萍主任委员分享了如何通过生物标志物、影像学和临床评估手段识别适合接受单抗治疗的患者,评估单抗治疗的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分析,强调在疾病早期阶段精准筛选治疗人群的重要性,提升治疗效果并降低风险,实现个体化、精准化干预。
石静萍教授分享《从诊断到治疗:单抗类药物目标患者的选择决策》
南京医科大学的肖明教授深入探讨了脑内类淋巴系统在睡眠过程中的清除功能与调控机制,对Aβ和tau等代谢产物的清除效率如何受到睡眠结构与质量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总结了动物实验证据,指出改善深度睡眠和优化类淋巴流动作为干预睡眠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策略,为精准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肖明教授分享《类淋巴系统在睡眠障碍方面的研究进展》
南京大学史颖欢教授分享了将大型基础模型(如深度学习预训练模型)与传统图像处理方法相结合,以提升医疗图像分析的准确性与效率。该研究强调模型间的互补优势,通过协同机制实现更强的特征提取与疾病识别能力,推动智能辅助诊断在临床中的应用与落地。
史颖欢教授分享《基础模型与传统模型协同的医疗图像分析方法研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谢春明教授聚焦于近年来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神经调控干预方法的临床和机制研究,涵盖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等非侵入性技术,以及深部脑刺激(DBS)等侵入性策略。研究展示了这些干预手段在提升认知功能、改善脑网络连接及可塑性方面的初步结果,并探讨了治疗参数优化、靶点选择与疗效评估方法,为未来精准化神经调控方案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谢春明教授分享《 AD 神经调控治疗研究进展》
南京市第一医院核医学科王峰教授分享了通过具体临床病例展示Aβ(淀粉样蛋白)PET/MR成像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内容涵盖成像特征解读、与临床症状的关联分析,以及在疑难病例中的辅助诊断作用,强调该技术在早期识别、病程评估及治疗决策中的重要意义,体现影像学在精准诊疗中的关键作用。
王峰教授分享《AB-PET/MR 病例分享》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的田敏捷教授围绕通过血清或血浆中的Aβ、tau、神经丝蛋白等生物标志物,构建早期诊断与病程监测的无创检测体系展开探讨。介绍了标志物检测的技术进展、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估,以及在临床筛查、疗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田敏捷副主任医师分享《血液标志物检测在 AD 诊疗中应用》
此外,本次会议设有优秀论文交流和优秀论文获奖,青年医师和研究生们带来最新研究成果汇报。
曲良承《小脑经颅磁干预对认知控制的影响》
姚琳琳《衰老调控髓鞘生长与完整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李卓玲《正念意识如何影响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重评》
王泽《促进嗅黏膜淋巴管引流延缓阿尔茨海默症早期进程》
张驰《小脑 rTMS 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脑电机制研究》
张蕊蕊《基于虚拟现实的手眼协调与运动参数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预测价值》
优秀论文颁奖
会议结束之际,石静萍主任委员对本次学术会议进行了简要总结,本次会议围绕认知障碍疾病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深度的交流,展示了学会内包括医工联合的最新成果。并对即将开展的多中心小脑经颅磁刺激改善认知功能的研究项目进行了专委会的讨论。本次会议内容充实、形式多元,不仅展示了认知障碍领域的最新发现与前沿技术,也为青年人才搭建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与成长平台,进一步促进了多学科融合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该领域向更高质量发展。